分享 | 融合民俗風情的鄉村市集
2020-12-11 14:36:56
WeChat
鄉僻之地,貿易有定期。及期,買者賣者從四方前來,集于一定的地點買賣,俗稱“趕集”。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記載:“ 嶺南之市謂之圩…… 山東人謂之集。每集則百貨俱陳,四遠競湊,大至騾、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謂之‘趕集’”。集市者,自古有之,南北皆同,沿襲千年以來,不僅是一種貿易活動,早已成為一種民間風俗。居山趕山有山珍,臨海趕海有海味,北方多叫趕集,南方則有趕場 、趕街、趕圩、趕鬧子等多種稱謂,其中最后一個“趕鬧子”最為貼切,尤其是到了年底,北方人則稱“花花集”,不僅是說商品貿易琳瑯滿目,還意味著吃喝玩樂無所不有、無所不鬧。隨著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背景下農旅融合的旅游產品形式也在不斷更迭與創新,鄉村市集已成為城里人樂意購物和體驗民風之佳境。(馬牧青)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區風俗習慣各異,各地鄉村集市所展示的風情、文化也千差萬別。總體上 ,我國鄉村集市可用于開發休閑旅游的資源大致有以下幾類 :由于很多鄉村集市 (廟會)往往“隔三差五 ”才舉行一次 (有的集市舉行的時間間隔更久,地方廟會通常一年舉行一次) ,因此,在“逢集 ”的時候 ,方圓“十里八鄉 ”的農民都會拖兒帶女、挑擔拉車涌向集市。在集市上 ,人頭攢動 ,并不寬敞的街道兩側早早就擺滿了地攤 ,商品是五花八門 ,雞鴨魚蛋、牛羊馬騾、苗木瓜菜、衣帽鞋襪、筐鋤刀叉等農村特有的商品應有盡有 ,商販的招呼聲和吆喝聲、鐵匠鋪里的敲打聲等不絕于耳 ,農民麻利的稱、捆、包扎招式 ,以及不太計較分量、成堆成捆買賣的方式 , 都沉淀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對于久居城市的人們 ,鄉村集市不愧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集市和廟會被稱為是中國農民的“狂歡節 ”,每逢趕集或趕會 ,當地居民都會打扮一番 ,穿上各自的民族服飾。因此通過鄉村集市 (尤其在我國西南地區 ) ,可以充分領略不同民族的服飾文化 ,僅在我國貴州地區 ,少數民族服裝、銀飾至少各有上百種 ,如以刺繡編織為主的苗族服裝 ,以蠟染編織和以挑花為主的布依族服裝等。在我國不少地區 ,集市 (廟會 )舉行也往往與傳統的節日慶典聯系在一起 ,如在云南 ,就有一年一度的苗族的“踩花山 ”、西雙版納傣族的“潑水節 ”、紅河沿岸熱壩河谷地區傣族 (花腰傣 )的“趕花街 ”、哀牢山區哈尼族的“黃飯節 ”和“苦扎扎節 ”、大理白族“三月街 ”等等 ,當地的民俗文化與鄉村集市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我國鄉村集市 ,街頭表演是一項常有的活動。街頭表演的內容很多 ,不同地區也有較大差異。總的來看 ,在鄉村集市 ,可以經常看到說書的、耍蛇的、耍猴的、斗雞的、耍武術的、演皮影的、變魔術的等。而每逢廟會 ,集市上還會搭戲臺 ,演出地方戲曲 ,如山西梆子、河南豫劇、山東大鼓、秦腔折子戲等。同時集市也會舉行踩高蹺、跑旱船、砍柴刀、舞龍獅、扭秧歌、練雜技等特色表演。在少數民族地區 ,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也經常出現在鄉村街頭 ,如湘西地區苗族的爬花桿、斗馬 ,云南怒江地區傈僳族的爬刀竿、跳火海 ,還有壯族的板鞋舞、苗族的蘆笙踩堂等。民間小吃是中華一絕 ,品種繁多 ,大家熟知的如北方的餃子、拉面、煎餅、湯圓等 ,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元宵等。但也有比較生僻的特色民族小吃 ,如壯族的五色糯米飯、傣族的香竹烤飯、、基諾族的“包燒山蜘蛛 ”、苗族的“油炸飛螞蟻 ”、怒族的“烤石板粑粑 ”等 ,據資料統計 ,全國的小吃中有近 60%為少數民族的特色品種。民間小吃文化是我國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在我國西南地區 ,有關民間小吃就有“五食 ”、“三味 ”、“二性 ”之說。而關于陜西秦川地區的涼皮小吃 ,至今還流傳著“薛師傅獻秦始皇 ”始得“秦鎮涼皮 ”美譽的神奇傳說。盡管目前各地民間小吃在尋常的城市也能發現 ,但只有在民間小吃的源生地 ,才真正能品嘗到地道的口味 ,并感受到濃郁的鄉土文化。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也是民族文化大典的重要內容。盡管工業化的推進 ,使我國很多民間傳統工藝正在慢慢消失 ,但在很多農村地區的集市和廟會上 ,還能覓得一些手藝人的身影 ,捏面人、吹糖人、糖畫、寫鳥字、編昆蟲 ,惟妙惟肖。在集市上的鐵匠鋪 ,可以看到鑄造鐵器的最原始方法 ,在豆腐店 ,可以發現豆腐腦“點膏成塊 ”的訣竅 ,而在油坊里 ,可以了解到手推石磨制作麻油的傳統工藝。在我國各地的集市上 ,也能見到具有地方生活習慣特點的手工藝 ,如在山東膠東地區的鄉村集市上 ,可以看到當地婦女采用割花、扎花、挑花、銹花等多種形式繡制鞋墊 ,在浙江嘉興地區 ,可以到街頭的藍印花布作坊 ,感受到師傅們制作藍印花布技藝的嫻熟 ,在安徽淮北地區 ,可以到集市上的制陶店 ,觀察練泥、制坯、刻畫、燒制整個“界首彩陶 ”的制作工序等等。我國很多鄉村集市起源較早 ,因集市的貿易、文化、行政、信息等功能 ,不少鄉村集市在起源之初 ,就吸引了方圓數里的商賈富人到集市所在地置產安家。在一些現存的古鎮上 ,仍保留著不少有著獨特風格的民居建筑 ,這些建筑能夠清晰地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居住文化傳統 ,如皖南徽州地區的粉墻黛瓦 ,江浙地區古鎮的亭臺樓榭 ,廣東梅州地區的圍龍屋 ,湖南湘西地區的土家吊角樓 ,陜北地區的土窯洞 ,北京地區的四合院 ,以及云南大理地區的“三房一照壁 ”、“四合五井天 ”、“一進五重堂 ”、“走馬轉角樓 ”民居布局 ,等等。因此 ,很多鄉村集市 (集鎮 )上傳統民居建筑及當地的民居風格 ,也是集市旅游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我國不少地區 ,關于旅游資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等方面。但從我國入境旅游和鄉村旅游的快速增長及相關分析來看 ,游客對我國傳統文化、鄉村民俗等的興趣不斷增強。鄉村集市作為我國不同地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窗口 ”,可謂星羅棋布 ,分布非常廣泛 ,因此 ,在推進我國旅游資源開發、大力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 ,需要進一步轉變旅游資源觀念 ,積極挖掘廣大鄉村集市的文化旅游資源 ,不斷拓展我國休閑旅游業的發展空間。根據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鄉村旅游業開發的經驗 ,在前期開發過程中 ,政府先導作用非常重要。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 ,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薄弱 ,旅游業剛剛起步 ,因此 ,在鄉村集市休閑旅游功能開發中 ,地方政府需要發揮主導作用 ,要因地制宜 ,制定相關政策措施 ,組織編制開發規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配套 ,不斷完善鄉村集市休閑旅游業開發與發展的“軟 ”、“硬 ”環境。開發鄉村集市旅游資源 ,直接或間接關聯的領域較為廣泛 ,牽涉集市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以及周邊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等多種因素 ,因此 ,需要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 ,編制好旅游資源開發規劃 ,明確各階段的開發目標與任務 ,并處理好與當地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規劃的協調。同時 ,要選擇條件較好的本地集市 ,制定出詳細的開發方案 ,先行試點開發 ,逐步推進。泰順縣是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避暑康養的理想之地,擁有著古廊橋、古村落、古民居、農耕等,極富情懷的鄉村文化資源,是溫州旅游的一大特色亮點。墟里、迷途、月·藍舍、筱村公社等民宿和景區村都充分挖掘傳統節氣文化傳統。采用“一個節氣、一個傳統村落、一款地方好物”模式發展鄉村旅游。溫州徐岙底古村以“夏至”節氣習俗為切入點舉辦的鄉村集市。以節氣習俗、提線木偶戲、紅粬制粬工藝、山草藥醫等,當地引以為傲的非遺傳承為文化基點轉換出農耕農俗、文化藝術、“土”“洋”美食、鄉村市集、插秧比賽、兒童木偶劇、紅粬染坊、山草汽水等,新舊融合的十余項體驗活動內容,旨在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力促文旅融合、農旅攜手,激活美麗經濟,復蘇幸福產業。30多家商戶在這“擺攤”,形成“夏至鄉野市集”。值得一提的是,本地的村民也參與到了其中,村民自制的米面層、筍干、土雞蛋、楊梅等土產,也在市集上熱賣。此外村民還承擔了“插秧比賽”的講解、裁判、“福宴”的主持、主廚等工作。夜晚,攤主們自發組織音樂會。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尤其農村休閑旅游市場的迅速成長 ,則為鄉村集市休閑旅游的開發提供了直接的市場機遇。鄉村集市是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社會聯系的傳統“交匯點 ”,也是反映當地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的一面“鏡子 ”,擁有獨特而又豐富的地區旅游資源 ,開發鄉村集市休閑旅游 ,市場潛力巨大。
夢花灣田園綜合體
田園詩文化氣息旅居地
Living a poetic life.
夢花灣田園綜合體項目位于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小江鎮沙寮村,自然條件優渥,天朗氣清,山清水秀,頗有“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之趣。項目總面積為10.64平方公里,土地資源非常豐富,擁有山地、山林、農田、耕地,大片原生態土地未經打磨雕琢,渾然天成,是夢中的詩意旅居棲所。
夢花灣田園綜合體